为什么要重视一致性
重视一致性意味着在游戏开发初期对游戏已经具有了初步的全局思考。对于一个完整的游戏
应该做到:
- 玩法设计的一致性
- 玩法机制需要与玩家对游戏的「心智预期」对齐。比如参照同类游戏设计时,若核心机制(如战斗节奏、成长逻辑)与参照物的心智模型冲突(比如一个「回合制策略」游戏强行加入「实时操作」的高频按键),玩家会因认知混乱难以进入心流。盲目缝合不同玩法而忽略逻辑自洽,会导致玩家目标模糊、行为割裂,最终失去游玩动力。
- 盲目的缝合往往会让玩家出现主次不分明的游戏目标,与行为不一致的游玩思路。
- 玩法应该贴合包装,并且尽可能是包装在前,玩法在后。
- 美术风格的一致性
- 美术风格、UI 设计、角色设定需服务于包装与玩法逻辑。比如一个「暗黑风」战斗游戏,角色技能特效的视觉强度应与技能强度匹配(高伤害技能需更醒目),否则会产生「视觉噪音」(如低伤害技能特效过于华丽,导致玩家误判);类似机制需用统一包装(如「治疗」类技能统一用绿色系图标),避免玩家因归类困难产生认知成本。
- 反馈与操作的一致性
- 操作反馈(如点击按钮的音效、技能释放的动画)需与操作结果强关联。比如「确认」操作的反馈需稳定(固定音效 + 轻微震动),若时而有反馈时而无,会让玩家怀疑操作有效性,破坏心流。
- 叙事与玩法的一致性
- 故事情节需与玩法目标匹配。比如一个「拯救世界」的叙事,玩法若设计成「无意义的收集任务」,会让玩家产生「行为与目标脱节」的割裂感,这种一致性缺失会削弱叙事对玩法的赋能。
具体表现
一个完成度高的游戏,往往在细节上做到了一致性,游戏中并没有太多让玩家出戏的噪音。
以下为摘录
- 包装的噪音
- 不符合直觉的包装。(比如,一个长得非常邪恶的小鬼,他的攻击力就应该比生命值要高,否则会出现不自然感。这种不自然感会潜移默化影响玩家的体验,而他又很难分析出来。)
- 类似机制却不一样的包装。(会导致玩家无法将相似的东西归类到大脑的同一个区域,导致认知困难)
- 不符合美学的包装。(比如炉石的一些卡牌是8费的8 8的属性值,如果是8费 8 9,就不符合美学)
- 没有依据的包装。(魔兽里的卡尔随身飘着3个法球,这是因为设定如此,但如果一个不相关的游戏的图标或者角色也出现了3个法球,那么他最好和游戏机制有关系,否则”3个球“的信息会干扰玩家。)
- 视觉的噪音
- 不一致的美术精细度。
- 不一致的界面UI。
- 界面的信息摆放散乱。
- 关键的信息被摆放到了角落而不是核心区域。
- 界面动画会卡住玩家操作。
- 反馈的噪音
- 操作反馈不及时。
- 动画不符合物理学的直觉。
- 界面的移动没有加变速曲线导致突兀。
- 打断玩家的心流的剧情或者弹窗。
- 设计内容本身的噪音
有时我们需要验证一个新的子系统,但子系统本身也需要内容的填充来运作。此时我们会先设计一批内容来进行迭代。此时如果遇到难以产生心流的情况,我们很难直接判断是系统的问题或者是内容的问题。因为此时设计内容本身也变成了乘区,而由于经验的缺失,我们很难判断是否存在更好的设计。
此时只能动用设计直觉以及快速不断的试错来解决问题。
相信即使是一次版本的失败,也能收获新的设计直觉,从而调整系统本身。